狼队足球俱乐部郭广昌:
2015-2016年蘇教版選修《唐詩宋詞選讀》第58課 揚州慢(淮左名都)學案
專題整合慢 詞慢詞是宋詞的主要體式之一,它與小令一起成為宋代詞人最為常用的曲調樣式。慢詞的名稱從“慢曲子”而來,是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?!奧印筆竅嘍雜凇凹鼻印倍緣?,慢與急是按照樂曲的節奏來區別的。由于曲調變長,字句增加,節奏放慢,與小令相比慢詞在音樂上的變化更加繁多,悠揚動聽,這也就適應表達更為曲折婉轉、復雜變化的個人情感。宋初的詞主要是小令。在柳永之后,長篇的慢詞才開始流行。詞調用“慢”字的,“慢”字往往可以省去。如姜白石有《長亭怨慢》,張玉田作《長亭怨》;王元澤有《倦尋芳》,潘元質作《倦尋芳慢》,其實都是同一詞調(詞牌)。古詩中的“用典”一、理論講解本專題詩歌中《揚州慢》(淮左名都)、《鬲溪梅令》(好花不與香人)兩首詞中的用典手法十分典型,它屬于高考中“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”的考點范疇,下面我們就這種手法作較詳細的講解?!壩玫洹筆鞘手芯2捎玫囊恢中藪鞘侄?,六朝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里詮釋“用典”,為“據事以類義,援古以證今”,也就是說,借助以往的事情熔鑄自己的思想,既有“類義”的比喻作用,又能夠“以古證今”。古典詩詞中的“用典”,是古典詩詞固有的一種特色,這是由詩詞本身的性質決定的。詩詞貴在含蓄,立意要精深而不淺露,用語要簡潔而又意味深長,經得起反復吟詠。顯然,不用典,就很難抵達這樣的境地。因此,詩人常常借助于用典來塑造形象、烘托氣氛、創設意境,在最為經濟的有限天地里,最大限度地融匯深邃曲折的內涵。用典分明用、暗用、借用、反用。1.明用。直接引用典故本事,詩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。曹操《短歌行(其一)》是一首著名樂府,結尾有“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”之句?!爸芄虜?,天下歸心”,用了周公姬旦輔佐年幼成王一事:“一飯三吐哺,猶恐失天下之士?!輩懿儆么說?,顯示招致人才、禮賢下士之誠心。白居易寫過《放言五首》,詩中有“試玉要燒三日滿,辨材須待七年期”的句子?!痘茨獻印吩兀骸爸由街裼寐可杖於蟛槐??!薄妒芳恰に韭硐噯绱芬菜倒?,豫木章木要生長七年才能分辨出來。白居易運用這兩個典故,告訴人們,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,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,不能只憑一時一事妄下結論。令人思之有理,讀之有味。2.暗用。暗用也叫化用。把典故融化在詩歌中,不露痕跡。行文流暢貫通,辭若己出,即使不知其中用典,也可領會詩意;知道出典則更覺意味深長。魯迅的名句“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?!本桶島叭孀優!鋇涔??!叭孀優!幣淮食鱟浴蹲蟠?。相傳齊景公晚年寵愛幼子荼,荼又名孺子。孺子撒嬌,要老父裝牛讓他牽著玩。景公應允,口銜繩,手著地,不停地學牛叫。齊景公年歲已老,一不小心,栽倒在地上,磕掉門牙一顆。于是“孺子?!鋇墓適鹵愎惴毫鞔?。魯迅用此典充分表達他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。3.借用。借典故來寫與典故無關的事物,叫做借用。借事起興,旁敲側擊,而又能起切中肯綮、言簡意賅之效。宋梅堯臣《田家》詩是這樣寫的:“南山嘗種豆,碎莢落風雨??帳找皇?,無物充煎釜?!筆杞櫨貌苤病鍍卟絞分洌骸爸蠖谷級館?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!輩苤殘礎鍍卟絞?,訴說的是手足相殘之苦,梅堯臣借以寫農夫生計之艱難。錢鐘書先生《宋詩選注》里評述說:“農民雖然有豆萁可燒,卻沒有豆子可煮,鍋里空空的,連‘煮豆燃萁’都不可能了?!?.反用。即反舊典意而用之,通過暗示、對比、襯托等手法將典故具有的含義加以引申,言此而意在彼。杜牧《九日齊山登高》中有“古往今來只如此,牛山何必獨沾衣”之句,詩句表面是說自己垂淚,實際也是用典。春秋時,齊景公登牛山,北望國都臨淄而流淚,嘆息道:“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!”杜牧難得歡愉,和朋友登山,抒發感慨,認為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下淚;感慨人生無常,古往今來盡皆如此,誰能幸免呢!這樣寫已經和齊景公登牛山而流淚的感情迥然不同了。但詩人仍沒有跳出哀怨的樊籬,以人生無常聊以自慰,語似曠達,實則抑郁感傷。總之,典故包含的意義極為豐富,特別是詩人引用后,或深沉渾厚,或含蓄宛轉,它蘊涵著諸多的弦外之音,言外之意,反復咀嚼,可以浮想聯翩。在閱讀和鑒賞古典詩詞中,了解這些典故的淵源,揣摩典故所賦予的新的意蘊,可以體味到詩詞的語言的奧妙,品嘗到詩詞的無窮魅力,從而真正走進詩詞所創設出來的藝術之境。二、真題剖析(2012·天津)閱讀下面一首詩,然后回答問題。野 菊[宋]楊萬里未與騷人當糗糧①,況隨流俗作重陽。政②緣在野有幽色,肯為無人減妙香?已晚相逢半山碧,便忙也折一枝黃?;ㄓ湫Χ樽?,猶向陶翁覓寵光。注?、褻芰福焊閃?。首句典出屈原《離騷》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句。②政:通“正”。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?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?答案 采菊東籬下。率性自然,超凡脫俗。解析 理解作者志趣,首先要理解尾聯的意思,尾聯說野菊嘲笑一些追隨陶淵明的人,還要到陶淵明那里尋覓高潔的品質。言外之意是野菊無須向人尋覓,自有像陶淵明那樣的高潔品格。這種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。三、技法規律首先,要了解典故的相關知識。詩詞作品中,通常寫景抒情尤其以寫景為主的,不用典,因為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特點描繪出來,會造成隔膜;用典多是以抒情為主的,尤其是所抒發的感情又比較復雜深沉,比如對國家、歷史、人生遭遇的種種感觸,這種感情要在格律詩里表達出來,或有話不便明說,或受字數限制,這時,正可借用過去的事來表達,就要用典。其次,高考的對象是高中生,用來測試的古代詩詞用典不會多,即使有,也多出自學過的古代作品。所以熟讀背誦教材中的古詩詞文,極為重要。如果涉及的典故是學生未學過的,比較生疏,一般不會設題,設了題也會提供相關的材料,或增加注解。再次,熟讀背誦一些古代詩詞文名句,除了應對背誦默寫,對解答詩詞用典類的題也很有用。最后,別忘了成語。成語中包含相當多的典故。熟知一些成語故事,既可應對成語運用題,又對解答用典題十分有利。至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,只要聯系作品的背景、主題、語言環境等因素,解答就會化難為易。1.閱讀下面兩首詩,然后回答問題。清 明(唐)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清 明①(宋)黃庭堅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垅自生愁。雷驚天地龍蛇蟄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人乞祭余驕妾婦②,士甘焚死不公侯③。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丘。注?、倩仆ゼ嵊捎誆揮氬嘆┩骱銜?,以致一貶再貶,此詩是他貶至宜州(今廣西宜山)所作。②語出《孟子》“齊人有一妻一妾”的典故。齊人每天到墳間偷吃祭余的酒肉,回家后還恬不知恥地向妻妾炫耀,說自己與達官貴人飲酒。③晉國介之推甘愿燒死在綿山之中,而不愿意出山做官,此句意指此。這兩首詩都以“清明”為題,它們表達的主旨是否一致?請結合兩首詩作簡要分析。答案 不一致。杜詩是借景抒情,抒寫了“行人”抑郁寂寞、想借酒澆愁的苦悶心態?;剖汕迕魃沽氳餃說納牢侍?,齊人與介之推的對比,體現了詩人對人生丑惡的鞭撻,表明自己人生的價值取向。2.閱讀杜甫詩《春日憶李白》及其相關材料,按要求做題。春日憶李白杜 甫白
|
- 關 鍵 詞:
- 2015-2016年蘇教版選修《唐詩宋詞選讀》第58課揚州慢(淮左名都)學案

關于本文